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回复: 0

年集随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年集随记

作者 | 陈中林

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俗语生动地道出了腊八节在人们心中的特殊地位。腊八节一过,年味便如那腊八粥的香气,渐渐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此后,人们便陆续开始筹备年货,打扫房屋,准备迎接新春的到来,大街小巷也会逐渐张灯结彩,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氛围,仿佛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新年欢歌。

随着年味儿渐浓,生意人就要备足年货,准备迎接一年一度的年集销售高峰。

自一八五零年我始祖爷,讳陈占魁从赊店河南街迁至饶良街,一直经营杂货生意。岁月流逝生意几经起浮,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开放,生意又日渐兴隆。

图片

(此图为三十年前的税务登记证,土产日杂买卖)

春节前的年集是销售旺季,随着时间的脚步,年近岁毕,街头巷尾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时。

人们穿梭于熙熙攘攘的集市,形成买卖年货的大军,摊位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红彤彤的春联,烫金的大字写满祝福。五彩斑斓的糖果散发着诱人的甜香,那是孩子们的最爱。糕点,白糖,罐头走亲串友的必备。


调料区,大茴、花椒、小茴香,肉桂、荜拨、和肉蔻应有尽有。干货区,香菇、木耳、黄花菜、海参、油鱼、石花菜为年夜饭的丰盛准备着。

我家经营的干菜杂货生意,在饶良十里八村乡邻心中颇有益辞。我四叔主营销售,他乡角熟见人打招呼递烟,一团和气,人脉广,童叟无欺所以卖货是他强项,虽识字不多但称秆一撸几斤几两能报上钱数,只要有货都能卖出去。

父亲言语不多,少时上了几年私熟识字不少。后来我上学读书有生字问他没有不认识的。那些年大部分家庭经济没有现在自由,好些人家买几毛几块钱东西都要赊帐。

我记得大概是八五年春节,大年初一下午,我们本街大家都认为很有成就的一位大叔,担着挑子去我家门市赊账,第二天初二新娶的儿媳妇回娘家走亲戚,没钱买礼品,我们两家关系很好,他要多少给多少,可那位大叔若有一点余钱也不会大年初一出来舍脸赊帐,由此可见那时人们经济是多么欠缺。

所以当时每天都有多笔流水帐,父亲每天记帐也是主要任务。

我自一九八三年后,随着早几年大哥二哥相继成家,单立门户后,我接替二哥挑起了家庭生意进货的担子。

饶良街逢单有集,逢双几乎都去社旗南阳进货,那时班车少时常早晨五点多起床去坐头班车,到社旗七八点。老车站南大门外一毛五一碗的回民小吃胡辣汤,还有几圪塔牛羊肉,另外加点煮黄豆芹菜,点一点芝麻香油,喝两碗汤吃个火烧一毛五,花个三毛五毛就是一顿早饭。

汽车站东门,马路东面的粮局早餐店,八毛一斤的油条,豆浆免费喝,是我们赶早集进货人最多光顾的早餐地,一是方便,二是实惠。

下车出站到那一吃就开始东南西北跑着进货了。自车站向北日杂公司,往西到土产公司,住东到戏院附近干菜市场,往南铁钉铁器。

临近中午,四方货物肩挑背扛到车站,装到去饶良的班车上才能喘口气,若有时间赶紧吃午饭,若进货多快发车了只有到家再吃饭,出门进货忍饥挨饿是常事。

那年月进货虽难,可到年集有多少货不愁卖。饶良南北三里长街,简直是人的海洋,逢集四乡八村的赶集人,人头攒动磨肩接踵欢声笑语,人们精心挑选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对新年的期盼,这是独属于春节,在忙碌与欢笑中把浓浓的年味儿,一起带回到千家万户。

作者简介

陈中林:男,1963年生于饶良镇饶良西街。高中毕业,现在饶良街经商,文学爱好者。
mmexport1737340736538.jpg
mmexport1737340739314.jpg
mmexport173734073087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 Discuz! Team. X3.5

GMT+8, 2025-1-23 00:57 , Processed in 0.213981 second(s), 21 queries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宛东论坛 京公网安备 1121030102127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