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回复: 0

社旗《大码头》群里聊天记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4: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社旗《大码头》群里聊天

行思行远宁富海:
在对历史上的赊旗镇解说时候,不能仅仅只简单的说南阳县赊旗镇,实际上还有方城县的赊旗镇,面积虽不大,但(裕州)方城县把本镇码头基本上控制完了。这种格局,延续了有几百年,一直到民国初年仍是这样,本镇设“县佐”一职,同时服务于当时两个县。现在的社旗县城附近东南不远,听说命名了一个“唐河大桥”,这样是不恰当的,是对旅游资源的一种破坏,历史上的唐河河道,从来没有达到过这个地方,因为方城县不会允许,南阳县也不会答应。社旗建县以后,人们胡编乱造,导致赵河莫名其妙的缩短,在文化传承的今天,这种现象应予纠正。


历史上官方都能认可的“唐河”河名,是自清代,赵河流到今源潭附近,当赵河河水不到唐(河)县境时,官方和民间都有约定,不称“唐河”。唐河航道是由唐河、赵河、潘河、泌阳河等共同组成的。各种志书、地图相互印证,千古无昧。


把赵河和潘河合流以后就称作“唐河”,根本找不来任何历史上的依据,不论是哪个单位和组织,你得把自己这样确认的依据给大家讲出来,才能服众,否则只能是一些人和出版物的臆造和杜撰,我县应理直气壮的去拒绝这种错误的说法。


感谢上苍:      那么自社旗镇东南河口村(潘河、赵河交汇处)至唐河县源潭镇段,这段河流长约30公里,既不能叫潘河,也不能叫赵河,也不能称潘赵河,还不能叫唐河,岂不是无名河吗?据河两岸村民祖祖辈辈就叫唐河。

@感谢上苍 
感谢老师提出疑惑。正是因为这段河流命名比较特殊,才有讨论的必要。按清代的几部不同版本唐县志,他们自己都承认赵河到源潭为止,这是一个比较有说明力的证据。方城县上世纪四十年代编制的地图,专门用箭头强调,赵河一直在流出本县为止前,不称“唐河”,今天的大赵庄及埠口等地方,可作为定位依据参考。
河两岸村民祖祖辈辈叫唐河,其实也没多少代。数百年前,方城县、南阳县境内,根本就没有“唐河”叫法。
特殊就在于,随着唐县人拼命反对“沘源县”的名称,而改叫唐河县,在这条河边的沘源县人,往往习惯以县名代河名,也就“唐河”相称了,但这只是习惯,并不是河道命名的主要依据。
从历史、水文、传统、自然等多重因素,“唐河”得名于源潭,有不同版本的大量县志、府志、省志及全国舆图为证,相反,把唐河标注在从潘、赵合流处开始,仅仅是个别地图、个别人的做法,不具有普遍性。即便民政地名部门采用了,但并没有见到任何让人信服的权威论证,所以人们才置疑。


内刊杂志的名称,就叫《大码头》,所以首先要考证清楚,几个大码头,叫什么,它建在什么河道上,如果连这点都搞错了,既对不起古人,也对不起后代。


感谢上苍:      所谓码头者,泊船吞吐客货量众即可称。赊旗镇码头较其它沿河点卸载量大,称大码头正确,地点就在赵河流经古城南傍恰适处。由社旗县政府牵头编撰的刊物《大码头》,当然波及的是社旗风土人情,或与社旗有关连的它处风土人情等。如果有史料可查正,更有力,辟有史海钩沉专栏。限于是内刊,而非专一依史下菜,诸师可大展拳脚,寻古拓今,为社旗的发展摇旗呐喊。若有意见分歧,即视为百家争鸣,则潘、赵河又起波澜,对社旗炒作越沸,关注度越高,《大码头》就成功了!(小可愚见,望老师们斧正)。


@ 文竹 @曹正 @曾献铎 @涛声依旧 @感谢上苍 
完全赞同老师的看法!咱们社旗县有《大码头》这个内刊,历史上又有大码头遗址,双重叠加,在全省都独一无二。这就是旅游的优质资源。

外省不说,本省其他地方,包括现在仍通航和复航的地市,能像赊店这样,曾经有过大码头,现在也有《大码头》的,还真不好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5 Discuz! Team. X3.5

GMT+8, 2025-5-8 11:53 , Processed in 0.212007 second(s), 18 queries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宛东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