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9|回复: 2

蛇年说蛇 蛇文化探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蛇年说蛇♦蛇文化探源
蛇在十二生肖排名第六
月建排第四  万年历每年的农历就是巳月(蛇月)
八字命理中:蛇与猴六合,又称为刑。蛇冲猪,刑害与虎。

蛇与羊,马为三会组合《火》
蛇与鸡,牛为三合组合《金》
巳时(时辰属蛇):上午9:00到11点。
2025/2001/1989/1977/1965
例如:毛伟人1893年属蛇
         习大大1953年属蛇
这些年份出生的都是属于蛇年
蛇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体细长,可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周身披鳞。蛇是变温动物,体温随周边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蛇有500块骨骼,是世界上骨骼数量最多的动物,也是最灵活的生物之一。

全世界目前有4000多种蛇,大体可以分为毒蛇、游蛇和蟒蛇三类,其中,毒蛇大体占1/4,根据毒牙所在位置,毒蛇可以分为前毒牙和后毒牙两类,毒蛇对自己的毒具有免疫性,但咬到自己重要的脏器时,还是会毒发而亡的。蛇有巨大的口,这一特征让人过目不忘。蛇口由上颌骨、方骨和下颌骨组成“悬器”结构,原理如同三扇可折叠的门,蛇口张开的角度可以达到130度甚至是180度。

多数蛇能吞下身体直径比自身宽3-4倍的猎物,所以,咱们有句俗语叫“贪心不足蛇吞象”。史前有种能用血盆大口吞下身长约6米鳄鱼的巨大蟒蛇:泰坦巨蟒,它生存在距今6550万年至5500万年的古新世,是目前所知体形最大的蛇,它的体长约13米、体围3米、体重约为1吨,它的战斗力很强,能用巨大的身体将猎取紧紧缠住,即便是霸王龙也动弹不得。


早在距今1.18亿年前的早白垩纪,蛇已经由某种蜥蜴(很可能是某种洞穴蜥蜴)演化而成,它原本有足,由于环境的变迁,转入地下生活,四肢就成为行动的阻碍,因此退化甚至消失。体长约1.5米的狡蛇长有两条后腿,这小小的后腿可能有助于交尾,但这多余的蛇足实在不利于它的行动,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面前,狡蛇最终在白垩纪后期灭绝了。现在,一些较为原始蛇的体内(如蟒蛇、筒蛇)还残留有腿骨,在雄性蛇类身体后端的泄殖孔两侧还能看到小小的爪子,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画蛇添足者实在是一位具有探索精神的人物。

广西左江流域贝丘遗址出土了距今6000年的蛇类遗存,包括缅甸蟒、眼镜王蛇、百花锦蛇等。其中缅甸蟒的长度可达4.58米,远比现生同类的体型要大,蛇骨上有烧灼痕迹,加上伴出的哺乳动物骨骼上有屠宰和制作肉食的痕迹,说明蛇与其他动物一样成为了人类的食物。
陕西商洛紫荆遗址的年代为距今7000-4200年,出土有游蛇科动物。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距今6300-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层里出土有少量蛇类遗存。

汉代画像石中伏羲女娲呈人首蛇身的形象。
河南南阳熊营汉墓主室中门柱正面上刻有伏羲女娲交尾图,伏羲女娲相向比肩,手擎华盖,怀抱日月,蛇尾相交,体现了对祖先和生育的崇拜。据王仁湘考证,目前所见伏羲女娲和三皇五帝的形象几乎都是人首蛇身,这是我国先民对蛇崇拜的历史记忆。

蛇,是大自然中最为常见的爬行动物之一,蛇机灵敏捷,可陆水两栖,繁育多产,蜕皮复苏,种种特质令人类敬畏更将其神化,赋予了蛇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

蛇为吉祥之物,《诗经·小雅·斯干》有云:“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此处显然视蛇为瑞兆。《史记·封禅书》亦载秦文公梦黄蛇为“上帝之征”。

蛇还是财富的象征,被喻为“钱串子”和“古铜之精”,民间还有“蛇盘兔,必定富”的说法。

擂鼓墩M1出土战国连环佩局部蛇纹
作为彰显神性和权力灵物的蛇,往往与上古诸神密切关联。始祖神伏羲、女娲即为人首蛇身,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曰:“女娲蛇躯,伏羲鳞身”。传说开天辟地的盘古大神亦为龙首蛇身。《山海经》中,珥蛇、践蛇、把蛇几乎成为神巫的标配,如夸父“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夏后启“珥两青蛇”等等。

蛇,具有更鳞蜕变、冬眠复苏的生理特性,故被认为可以通过周期改变形态,实现生命的自我更新、自我修复,使蛇成为重生、不朽的象征符号,这是蛇进入先民精神世界的最主要原因。

中国蛇文化源远流长,先民对蛇的崇拜观念和神话信仰催生出大量以蛇为题材的玉器,构成了蛇文化的重要体系。

玉蛇之滥觞,可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朝阳田家沟遗址第四地点M9出土的一件蚕蛇形玉耳坠(M9:1),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一例蛇题材玉器,长8.5厘米、宽2.2厘米、厚1.2厘米,上方与红山玉蚕近类,头端鼓粗,琢出双目,背部琢四道阳纹,蚕体下方则是蛇头,其硕目浑圆浮凸,扁口微启,腹面刻阴线六道。集合蚕、蛇二元造型符号于一身,显然是表现了蚕蛇合体或二者发生蜕变的神圣状态。这件出土位置清晰的蛇形玉耳坠,不仅印证了相关玉器的功用,而且将《山海经》的“珥蛇”神话的渊源延伸到五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

中华文明的始祖,传说中的女娲和伏羲就是人首蛇身,说明蛇以中华文明的诞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出土的壁画中,除了女娲和伏羲之外,还有日月星辰等要素,衬托了女娲和伏羲的天神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蛇文化之七言古风

岁临乙巳启新程,瑞气盈天颂锦庚。
生肖蛇居第六位,巳时月建韵含情。
蛇猴六合虽兼刑,冲猪克虎理自明。
羊马会火呈祥瑞,鸡牛合金照太平。
上午九时临巳刻,生肖属蛇灵气萦。
二零二五开端始,零八年前依次呈。

蛇形独特韵悠长,体细修长骨有章。
头躯尾分鳞护体,变温特性顺阴阳。
骨骼五百身灵动,四千品类各呈祥。
四分之一为毒类,前毒后毒隐锋芒。
蛇口悬器开合异,百八十度展豪强。
能吞巨物宽数倍,“贪蛇吞象”警世长。
史前泰坦威名震,十三米长气势昂。
围宽三米吨千重,鳄鱼入腹亦寻常。

蛇之演化岁月长,蜥蜴为祖洞穴藏。
环境变迁肢渐隐,狡蛇虽腿难久长。
白垩纪后踪迹灭,蟒蛇残骨留微芒。
雄性蛇身小爪现,“画蛇添足”意可彰。

考古探寻蛇影彰,广西贝丘岁月茫。
六千年前遗骨在,缅甸蟒等留残光。
烧灼痕迹证为食,人类生存故事详。
陕西紫荆游蛇现,江苏东山遗迹藏。
汉代画像呈奇景,伏羲女娲蛇身彰。
交尾图中情意厚,祖先生育共瞻望。

蛇兆吉祥瑞气翔,《诗经》有载梦甜香。
虺蛇入梦呈佳兆,秦文梦蛇上帝彰。
亦为财富象征物,“钱串”“古铜”美誉扬。
“蛇盘兔,富运长”,民间祈愿颂安康。

神性权力系于蛇,盘古开天龙首昂。
《山海经》中神巫异,珥蛇践把显荣光。
更鳞蜕变生机复,冬眠复苏岁月长。
重生不朽先民敬,崇拜之情心底藏。

玉蛇文化渊源广,红山蚕蛇坠初放。
五千余载岁月悠,“珥蛇”神话韵流芳。
女娲伏羲人首蛇,壁画星辰映穹苍。
天神形象千秋仰,文化传承世代昌。

蛇舞华夏韵悠长,文化渊薮绽奇芳。
历经风雨情依旧,岁岁年年颂吉祥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蛇之赋

岁次乙巳,序属新春,蛇舞华夏,瑞彩盈门。十二生肖,蛇列第六,农历巳月,独具韵致。蛇猴六合,虽刑亦合;冲猪刑虎,命理有说。与羊马会火,和鸡牛合金,巳时之蛇,灵动九至十一辰。

蛇之形也,体细修长,头躯尾分,周身披鳞。身为变温,顺时而存,五百骨骼,灵动乾坤。四千余种,类别有三,毒蛇游蟒,各有其端。前毒后毒,毒牙藏险,免疫自身,然亦有患。蛇口悬器,开合非凡,百三十度,甚至百八宽。能吞巨物,宽己三四倍,“贪心不足蛇吞象”,俗语流传。史前泰坦,巨蟒震撼,体长十三米,围三米重吨千,鳄鱼为食,霸王龙亦胆寒。

蛇之演化,岁月漫长。蜥蜴为祖,洞穴潜藏,环境变迁,四肢消亡。狡蛇虽有腿,终难敌沧桑,白垩纪后,绝迹于洪荒。今之蟒蛇,腿骨留残,雄性蛇体,小爪可见,“画蛇添足”,探索精神可赞。

考古溯源,蛇迹昭然。广西贝丘,六千年前,缅甸蟒等,遗骨有残,烧灼之痕,曾为人类食餐。陕西紫荆,游蛇出土,江苏东山,蛇类有现。汉代画像,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图传,祖先生育,崇拜绵绵。

蛇为吉祥,瑞兆诗篇。《诗经》有云,虺蛇梦甜;秦文公梦,黄蛇为征,上帝之兆,载于《史记》篇。亦为财富,“钱串”“古铜”称焉,“蛇盘兔,必定富”,民间祈愿。

神性权力,与神相牵。盘古开天,龙首蛇颜;《山海经》内,神巫珥践把蛇。更鳞蜕变,冬眠复还,重生不朽,先民崇赞。

玉蛇文化,源远流长。红山文化,蚕蛇玉坠初放,五千余载,“珥蛇”神话有光。女娲伏羲,人首蛇样,壁画星辰,天神形象。

蛇兮蛇兮,自然精灵,文化渊薮。历经岁月,魅力长留,于华夏大地,闪耀独特风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 Discuz! Team. X3.5

GMT+8, 2025-2-2 18:00 , Processed in 0.286913 second(s), 27 queries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宛东论坛 京公网安备 1121030102127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